English

科技成果转化需财政激励

1998-08-0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传亚 实习生 吴绍林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取得长足进展。同时,也存在着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较低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据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学及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冯之浚教授介绍,我国从1991年到1995年,每年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在3万件以上,部级、省级数量就更多了。但这些成果却大部分没有转化为生产力。一方面,企业没有过硬的拳头产品,陷入亏损境地;另一方面,科研院所成果累累,亟待推广应用,却没有转化为产品的竞争力。

冯之浚教授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极端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技术成果的筛选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技术成果的实用化是一个复杂过程;技术成果变为产品并从企业进入市场又是个复杂过程。

有识之士指出,知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知识创新本身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将知识创新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在“转化”二字上狠下功夫,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产学研的结合,否则创新只是“纸上谈兵”,只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半成品”。现在发达国家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已达50%左右,而我国只有6—8%。那么,造成我们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较国外低的原因是什么?

中科院三环公司副总裁郑观泽研究员谈到,技术成果要想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就需要大量支持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而我们目前由于风险投资的来源少、数量小,国家政策上虽有一定的倾斜,但不论是对科技企业还是实业企业都远远不够,只能靠某些上级主管部门的少量支持。而在许多西方国家却有一种固定的风险投资体制来保障科技成果的转化。其次,大部分企业的负责人由于资金短缺或缺乏一种冒险精神等原因,在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之前不敢或不愿进行这样的风险投资,致使科技企业有了成果也难以附诸试验或投入大批量生产,造成科技成果的浪费或积压。第三,由于某些科研成果本身不够成熟或在实际操作中的某些失误,使一些企业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或应用后,难以或不能马上收到预想的经济效益,给这些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也降低了人们对许多科研成果的信任度。

科技部有关人士认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比国外低是实际情况,但科技成果转化率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够准确,而且,对它的评估国内外标准也不一样。例如我国去年共有科研成果30566项,除去部分理论性成果,有80%是应用成果,这些成果被开发出来本身就是一种转化。当然,我们目前确实有许多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经济投入不够,且成下降趋势,在投入的结构上也不够合理。

有关人士指出,政府应有效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国家要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投资体制。在政策上给予更大的倾斜,并鼓励一些有实力的机构和企业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科技开发公司或个人等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以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创造一个有利于风险投资的外围环境,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信息产业界首家引入风险资金的四通利方公司,经过8个月的运作效益倍增。目前这家企业已推出3项高科技新产品,其中文平台软件的市场占有率提高4成以上。四通利方是专门从事软件开发的计算机公司。公司人员说,风险投资的引入使公司不用太顾虑现金流量,有条件进行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同时可以将资金用于有巨大潜力的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推动企业及国内软件产业的发展。风险资金加大了四通利方的科研开发和产品创新能力。去年11月,公司推出利方中文平台系统软件专业版、网络版两款最新中文处理环境。今年5月与美国太阳微系统公司合作成立不到1年的实验室,推出了全球首套纯中文应用产品“利方JAVA套餐”。今年6月,四通利方作为唯一进入国家“863”计划的民营企业,开发出中国首套自主版权的中文浏览器等。

冯之浚教授还谈到,加快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主体在企业,导向是市场,关键是政府。我们既要考虑到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情况下的“市场失灵”问题致使用于创新的经济资源不可能得到有效配置,又不可忽视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化的体制性过程。政府要制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财政激励政策,包括研究开发的补贴和税收优惠,同时注意研究何时资助、怎样资助;公共采购政策。政府机构的公共采购规模是巨大的,对于任何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都是巨大的刺激,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的研究开发。因此及早规范公共采购市场,以法律形式把公共采购政策固定下来,是符合国情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措施之一;中小企业政策。由于中小企业是在大企业的缝隙中寻求生存空间,它们较之大企业更偏好高新技术,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从而更多地充当高新技术的“中试”基地。不论是从深化和拓展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还是从促进企业家资源的开发角度出发,制定和实施《中小企业法》都是极为必要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